華語流行歌樂團 (Chinese pop band)

幾年前從未想過在美國自家可聽到現場的華語流行歌樂團!簡直是什麼的什麼啊!我們父女三人趁暑假儘量每晚練些,她們把樂團稱為「杜ㄧ無二」。我剛買了錄音器來玩玩,請大女兒彈ㄧ段來試試。

這樣來加強中文生態環境有夠酷吧!

I never thought a few years back that we will get to listen to live Chinese pop band right at home! It’s out of this world!  The three of us try to practice some every night this summer.  I just bought a recording audio interface and ask DD#1 to record a short piece for me to try it out.

How cool is this, as part of our CLE (Chinese Language Ecosystem)?!

 

More summer read-aloud

Today’s Chinese read-aloud (with zhuyin added) by 15 year old “Charlotte”:

長大後…

爸爸當上領導後,從來不敢多說話,生怕給別人帶來壓力。上個月,爸爸的下屬小李叔叔到我家來玩,爸爸隨口說了句:「家裡沒空調,比較熱,見笑了。」
第二天,小李叔叔帶師傅給我家安裝了5匹的大空調!怎麼也不肯收錢。

上個星期,爸爸看到老張伯伯在辦公室吃午飯,其中有煎的魚,隨口說了句:「哎呦,真香!」!

當天晚上。老張伯伯給我家送了一箱鮮魚來。
有天晚上在路上,碰到單位的小王叔叔和他老婆逛街,爸爸隨口稱贊道:「哎呦,小王,你媳婦真漂亮!」
第二天晚上,媽媽不在家,卜有人敲門,打開門一看,小王叔叔的媳婦站在門口,見到爸爸就滿臉的微笑說:「領導,我們家小王說嫂子不在家,讓我來陪陪你!」
當領導真好,我長大以後也要像爸爸一樣當領導。
當領導真好,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當領導! 兒子對他當局長的爸爸說:「我很喜歡樓下周副局長家的女兒!」

局長偷偷說:「不行,那是你同父異母的妹妹!」

兒子又說:「那我也喜歡隔壁王科長家的女兒!」

局長又說:「那也不行,亦是你同父異母的妹妹,千萬別對你媽說。」

兒子只好偷偷跟媽媽說了。

媽媽安慰兒子:「你喜歡誰就娶誰,別理他,市委黃書記才是你親爹!

天黑路滑,社會太複雜。

 

“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

現階段打敗你的不一定是對手而是一個過路人。

最近,尼康(Nikon) 退出中國,裁員兩千人!
很多人以為尼康是被同行打敗,沒想到居然是毫無相關的行業。
尼康直接宣布破產的真相:受智能手機普及的影響!

有一部很牛的科幻小說,名字叫做《三體》。
裡面有句話,叫做:“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這句話真夠囂張跋扈,但卻充滿大智慧,說明了 大趨勢,揭示了整個人類世界前進和發展的基本規律。

比如,今年康師傅和統一方便面的銷量急劇下滑,不過它們的對手真不是白象、今麥郎,而是美團、餓了麼等外賣。

比如,打敗口香糖不是益達,而是微信、王者榮耀。
在超市收銀台這個消費場景,過去顧客在排隊繳費的時候無聊就往購物籃裡拿上兩盒口香糖,而今天大家都在看微信、刷朋友圈、玩王者。

比如,共享單車,一塊錢,隨便騎,騎到任何地方,停下,鎖車就走,不用管。
這個東西一出來,黑車司機哭了。
賣單車的店鋪、修自行車的小攤子,生意都一落千丈,關門是遲早的事情。

比如,消滅扒手的不是警察,而是微信、支付寶等支付。
讓越來越多的人的口袋裡沒現金。

怎麼樣,大趨勢是很殘酷的,它殺人是不眨眼,也不會流血的,根本不見紅。

說聲對不起?
不好意思,不關我的事,我根本沒關注到你,指是一個不小心,讓你倒霉了。
這就叫:我消滅你,但與你無關。

結語:
在這個跨界打劫、飛速變化的時代,你永遠也無法想象下個競爭對手,你也很難猜到新興的什麼行業就打敗了傳統的什麼行業。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個足夠開闊的視野,每當有新鮮事物發生、新興行業的興起的時候,多去發散思考一下,說不定想到的某些點,就串聯成線,就可以比別人早一點看到未來,早一點抓住機遇呢。

你不自我革新,不自我變革,就只能等著別人來革你的命!
既然“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同樣““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這是今天的狀況!

 

[台灣人才留不住] 「去了,我怕她就回不來了…」一個高三生父親的告白 

該出國?或留下?17歲的風華,是躊躇的淚眼。鳳凰花開的季節裡,高中校園瀰漫著離情,也彌漫著該國內升學或該海外求學的兩歧徬徨。

一名北一女高三生告訴Yahoo新聞團隊「風向台灣」,因為台灣沒有知名的酒店管理學校,她幾經思量,決定畢業後隻身赴香港理工大學酒店管理系求學。

鏡頭轉到北一女會議室內,一名高三生的父親真心告白,對女兒遠赴香港求學的決定是「百般不願意」,「因為她去了,我怕她就回不來了。她去國外學,學了以後如果台灣沒那個環境讓她發揮的時候,她留在國外這才是人才流失」。

女兒海外追夢的勇氣,卻得拿相隔兩地的相思來換,該放手讓孩子飛?還是打消孩子的海外求學念頭,是為人父母最煎熬的決定。

台灣人才留不住,人數已攀升近年新高。海外工作人數正式突破70萬人大關,等於每100位勞工中,就有6位赴海外工作;甚至這股人才出走的風潮,已經吹進高中校園,攤開教育部統計數據,6年內高中應屆畢業出國的人數大增3倍,私立高中學子畢業後赴海外求學已不是新聞,然而近年北一女、師大附中、建國中學等公立明星高中,海外就讀人數「只增不減」。

「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大警訊!」國政業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盧宸緯則分析,高等教育階段的人才培育和就業息息相關,如果愈來愈多高中生選擇到海外就讀大學,畢業後繼續在當地就業,人才留在國外,而政府又無法吸引各國人才前來台灣,這就不是單純的人才外移了。
盧宸緯指出,台灣高等教育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加上政府對高教有很大的掌控,讓台灣高等教育失去彈性,無法自主,也就更難發揮優勢。
學生家長何書忠受訪時表示,女兒國中同學有四名上了建中資優班,今年考試考了滿級分,但也都選擇到中國大陸就讀大學。何書忠說,女兒在高二、高三就開始產生危機感,認為再如此安逸下去,將來大學、研究所畢業後勢必會面臨22K、28K就業低薪的問題,經過加拿大遊學的洗禮,正式接觸國外的教育方式後,便決定要出國深造。

走訪幾個高中校園,有不少學生提到,比起國外啟蒙式的教學,台灣的學生幾乎都是埋首在教科書堆裡,聊天的話題也都集中在考試答對了哪幾題,世界未免太過侷限。

一名師大附中的學生也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說「台大畢業起薪還是很低」,如果有機會當然會考慮出國念書、工作。多數家長、學生認為,台灣的教育方式及低薪環境,正是讓這些年輕學子離鄉背井的最大「推手」。

 

She read part of the short story “The Governess” by Stefan Zweig.

茨威格:家庭女教師
The Governess by Stefan Zweig

此刻,只有兩個小女孩呆在房間裡,電燈已熄了。
一片黑暗瀰漫在她們之間,僅只兩張床在隱約地發出白色的微明。
孩子發出輕微的呼吸聲,人們還以為,她倆已經進入夢鄉了。

「喂,」這時有一個女孩喊著,這是12歲的女孩,她聲音低微,有點擔驚受怕似地向黑暗裡叫喊著。
「什麼事啊?」姐姐從另一張床上問道。她僅僅年長一歲。
「你還醒著,那好,我想……我想告訴你一件事……」
對方沒有回答,只聽到那張床上響起一陣咯吱咯吱的聲音,姐姐支撐著坐了起來,她投去期待的目光,能看到她的兩眼炯炯有光。
「你知道……我本想告訴你……可是你得先向我說一說: 最近幾天你不覺得我們的小姐有點不同平常嗎?」 另外一個小女孩猶豫地思考著。
「對,」她終於開口了,
「可是我說不清是怎麼回事,她不再那麼嚴格了。
我已經兩天沒做作業,可是她卻沒對我說什麼。
她就是這樣,我也不知怎麼說好。
我覺得,她對我們根本就不那麼操心,她總愛坐到一旁,不像以前那樣同我們一起玩了。」
「我感到,她好像不開心,只是不願說出來罷了。連鋼琴她也不願彈了。」
兩人沉默不語。
一會兒姐姐提醒說道:「你不是要說什麼嗎?」
「好,我說,可是你不能對別人說,真的不能告訴別人,不能讓媽媽知道,也不能告訴你的小朋友。」

「不會的,不會的,」她已經克制不住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情況是這樣的……在我們上床前,我突然想起,我還沒向小姐道『晚安』,儘管我已把鞋脫了,可是我還是去了她的房間,你知道,去時我手腳很輕,想嚇她一下。我非常小心謹慎地推開門。
起初我還以為,她不在房間。燈還亮著。

可是我並沒看到她。突然,我嚇壞了,我聽到有人在哭,看到她穿著衣服躺在床上,把頭埋在枕頭裡啜泣,這可把我嚇了一跳。
她並沒看到我,於是我輕輕地把門關上。我在門口站了一會,這時我一個勁兒地打顫。
我清楚地聽到門內的啜泣聲,接著我即刻就跑了回來。」
兩個小姐妹又默不作聲了。
後來有一位輕輕地說了聲: 「可憐的小姐!」這話聲抖落在房間裡,這是一聲消失了的,深深的嘆惋。
接著又靜了下來。
「我很想知道,她為什麼要哭」小妹妹又開口了。「這幾天她又沒跟人爭吵,現在媽媽也不再一味地說她的不是了,我倆肯定也沒使她感到淘氣。那麼她究竟為什麼要哭呢?」

……..the rest you you read online through the above link.

Dead Poet Society

 

The girls and I watched “Dead Poet Society” over the weekend.  It was one of my favorite films almost thirty years ago.  “Charlotte”, who is 15 and a rising sophomore, really liked the film.  Before her bedtime, I engage her in an half hour discussion, in Chinese, on some of the themes in the movie, on parenting, passion, individuality, pursuit of happiness, etc..  I am glad we’ve got to enjoy watching this movie together.

As is written in the second clip, “Thank you, Robin, for making us laugh, for making us cry, for touching our souls.”  RIP.

 

暑期朗讀和討論 (Summer read-aloud and discussion)

A new friend we got acquainted with in Atlanta kindly agreed to be the girls’ summer Chinese reading and discussion guide/tutor.  She is quite an educated lady with decades of life experiences and seems to enjoy spending such time with my girls.

In an hour and half, “Charlotte”, who is 15 now, read aloud the following two articles which was recently sent to me online by my family for my own reading.  I figure that articles covering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would serve as great readers for Charlotte and she can learn a ton.  I do print out the article with zhuyin 注音 added in, to facilitate her reading.  I ask that they have a little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afterwards.

 

雪梨滿街都是補習班…一個台灣媽媽的觀察:亞洲父母用「補習文化」毀掉澳洲教育

9/5/2017

15年前,我到澳洲念大學,求學的過程中強烈感受到不同於台灣的學習方式,上課時發現同學們好像都是有備而來,對於教授提出的問題和丟出的話題都能侃侃而談、大方又有條理的陳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分析對方的意見。才體認到,「思考」是我這種習慣單方面「接收」知識的典型亞洲學生很欠缺的能力。

十幾年過去了,從自己親身經驗高等教育回歸到牽著孩子們的手進入基本國教。我深切感受到,亞洲父母在無形中改變了澳洲教育形態。這幾年來,雪梨各地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且一改往日的低調,四處大肆宣傳招生,補習街逐漸被複製到許多雪梨的街道上!

補習班裡,幾乎清一色都是亞洲臉孔,為了考進資優班、菁英中學、有名大學而拼命,補習時間之長之多,那些聲稱為了「更好的教育制度和環境」而千方百計移民的亞洲父母,似乎毫不察覺這些孩子正過著和在原本社會並無太多不同的生活。在很多區域或特定學校裡,補習變成了常態,不補習還會被嘲笑。以我住的新南威爾斯州來說,每年補習教育的營業額可以達到上億澳幣!
就在不久前,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官員宣布,將計畫更改菁英中學的入學考試方式,因為現今的家長已經普遍認為,要讀菁英學校就非補習不可!而根據「非官方」的統計,菁英學校裡有95%的學生是補習考上的。

澳洲的「菁英中學」稱為selective schools,有點像是台灣的明星學校,如北一女、建中、附中等。不同的是,澳洲是12年義務教育,學生不用考試就可以直升家附近的高中,但若想念所謂的菁英學校,則要特別參加「菁英學校聯招」,填志願。說到考試和填志願,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需要我再說下去了…..

根據統計,大部份菁英學校的學生屬於亞裔背景,雪梨的幾間菁英學校,幾乎有90%學生是非英語背景。其他的菁英學校,這樣的學生也占了70~80%。

很多澳洲人不開心,也對補習教育很反感。州政府為了杜絕已經走歪了的補習風氣,宣布計畫更改考試內容及方式,考慮將「一試定終身」的制度改成平均考量考試成績和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和表現,例如體育、才藝、義工等。

為什麼?

補習讓孩子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超前,為什麼我們一直想要仿效的西方教育制度卻不要它?
想拿高分,想學得多學得快,贏在起跑點為整場比賽奠立「贏」的本錢和基礎,哪有壞處?

沒有。

因為問題不在補習,而在「補習之後」呢?

我們夫妻也在澳洲從事教育事業,教學對象是大學生、研究生和成年人,在最前線感受到補習成為常態教育一環對社會形態和素質的衝擊。

我們成長於補習風氣沒那麼盛行的年代,那時補習班設立的目的是針對進度較落後,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

從前的學生,讀書、畫重點、抄筆記、發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找題庫練習、找老師問問題、和同學朋友討論、思辨、腦力激盪…。「思考」,是一貫且仰賴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從小學開始練習,到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上不斷磨練精進,務求簡單迅速確實,還要有效率!

出了社會後,工作技巧、待人接物、社會處事的眉眉角角,一樣是按照這個模式學習,只是很多從有書本做依據轉成從生活中擷取經驗。
但是過去十幾年來,學習型態改變了。曾幾何時,學生不再需要自己抓出學習的重點、排出優先順序,也不需要咀嚼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將之轉化成自己能夠吸收的知識。補習班幫你畫好重點、寫好筆記、告訴你這樣考試、那樣答題。

補習,代替了「思考」和「學習」。學生不再認識且了解自己的學習型態和習慣,也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學習模式。

但是一旦進入大學以上的教育,進入社會後呢?

很多學生進了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哎呀,老師好爛喔!都隨便教一教,叫我們自己回去讀,然後考試考得都是沒教過的!給他負評!

現在的學生像什麼?

澳洲教授形容得很傳神:「像你要不停拿湯匙把知識餵到他們嘴裡的小嬰孩!」

這些一路依賴補習的學生,沒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技巧,也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更可怕的是:沒有學習的意識和熱情!看到這裡,是否有種似曾相識之感?是的,澳洲原本的教育優勢,幾乎被亞洲父母和學生所依賴的補習制度扭曲了!

課堂上總是鴉雀無聲。除了一字一句講給他們聽的以外,學生們不會思考、不會討論、不會思辨,不會做延伸閱讀、不會思考其涵義、不會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自動自發去找相關資訊了解和研究。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孩子卻不懂得利用這些垂手可得的資訊!就算用了,也只是複製貼上頂多再按個讚,鮮少動腦想甚至不懂得過濾。無遠弗屆的資訊,反而成了學習和思考的殺手。

更糟的是,經過了那麼多年的被動學習,終於沒有人逼迫他們、沒有人跟在屁股後面打分數、沒有成績單被人品頭論足了,誰還願意學?教他們如何自主學習,卻被說你偷懶不教他,但是一字一句、白紙黑字準備好講義給他們,他們又懶得看!

學校教育在傳授知識、奠立學習模式、訓練思考能力,社會事本來就無法教,一直以來都不是問題,為什麼「學校沒有教的事」在科技發達、生活富足、平均智商升高的現代反而成為熱門問題?

因為這些需要餵食的學生出了社會依然沒有自我覓食的能力,只是再沒有人有責任餵食他們了,他們不再有人可以怪罪了,只好說學校都沒有教!

放眼市面上的暢銷書籍:人際速成、說話速成、陞遷速成、理財速成…另類的社會式補習法出現了,這些社會新鮮人一直買到自己從新人變舊人,依然沒有意識到應該發展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以因應千變萬化的社會。
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希望孩子先跑、先準備,不停地把更多的食物塞給孩子,卻忘了沒有人能餵食孩子一輩子。依賴餵食的孩子,沒有自己謀生的能力:擺脫父母逼迫的孩子,沒有鞭策自己學習進步的動機。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整體競爭力下降,父母開始擔心無法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擠不進百大、人才不願意留下、畢業學生素質不好、專業下降、技職遭到淘汰、產業產能不佳….. 大家都在問: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

當台灣父母還在問為什麼時,澳洲已經看見危機了,他們發現「補習班」培養出來的菁英,成績和能力並不成正比!而這些「菁英」進入大型企業或政府單位官居要職後,企業和政府的整體績效和表現水平不再能維持以往的標準,所以現在,澳洲不要補習班教育成為常態,不要那些依賴補習考上好學校的人才。

雪梨有些一位難求的私立學校,現在入學面談時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問你有去補習嗎?」

業界也流傳著不能說的秘密:不要僱用某些「好」學校出來的學生,因為他們很多都是補習出來的,真要做事什麼都不會,也訓練不來,不會思考也不懂變通,連基本的進退應對都不行,標準的很會考試,但是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

父母總是為孩子著想的,當我們總是思考著如何用外力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時,更應該把眼光放遠:沒有這些外來幫助之後,孩子真正剩下傍身的能力是什麼?

這些靠著外來力量跑贏了的孩子,進入職場、到了社會上後誰來幫他?

他們是否真有能力(有心)成為未來的支柱,替國家社會撐起一片天?

當我們抱怨社會競爭力下降、大環境變差了的同時,更該想一想:

明明每個孩子都贏在起跑點了,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還是輸了?

 

「醫師荒」 2022年國衛院:內科缺3527人

6/2/18

過去10年來,形容台灣醫療困境名詞就是「五大皆空」,不外乎工時長、手術風險高、醫療糾紛多甚至是健保給付低,導致沒有年輕醫師有願意投入,不過衛福部研擬對策,在2013年起開始補助五大科住院醫師,一年12萬元津貼,2017年五大科招收率,外科與婦產科、急診醫學科100%,兒科也有96% ,值得注意的是最不理想就是「內科」只有8成招收率,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2022年面臨醫師荒,光是「內科醫師」不足將達3527人,預期心理之下,內科已經開始拉警報!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這邊偏鄉真的是需要人,現在年輕人來,他們真的有他們的問題,很難留得住在偏鄉。」

壯麗山景,這是台灣後山花蓮玉里,偏鄉居民遇到大小病症,能主動來醫院是好事,若不能就只能靠他了。

今年70歲,李晉三高雄人,選擇離家來到偏鄉地區,一週至少一到兩次搭乘專車穿梭鄉鎮,幫居民看病。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心臟不錯啦!不能抽菸,我有聞到菸味。」

山地偏鄉醫療資源很有限,當地居民想看個門診一趟車程到市區至少2小時,部分居民只能在家等待醫師前來。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年紀大了,沒辦法再這樣做醫療,真的是後繼無人啦!」

玉里慈濟醫院院長張玉麟:「東部地區你要招醫師,都非常非常困難,住院醫師也是一樣,那在玉里等於說是偏鄉的偏鄉。」

一句偏鄉的偏鄉,道盡醫界的困境,現在醫療人員也經常遇到醫療糾紛訴訟 ,甚至是醫療產能不對等諸多問題。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為了瞭解內、外、婦、兒、急診,對專科醫師人力的影響,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對全台醫師發出3萬380份問卷,頗具規模,製作這本醫師人力調查研究報告,震撼醫界。」國衛院將問卷回收之後,一張張統計。

國衛院評估醫界五大科,2022年面臨醫師荒,光是內科醫師不足將達3527人、外科缺1519人、婦產科未來仍會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約216人、兒科診所,如果只看20歲以下就醫民眾大約缺87至361人,依照緊急醫療評鑑標準推估,未來急診人力短缺將達到604人。

共同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張毓宏:「推估出來的資料,我們會發現說,其實台灣的醫療服務的需求上漲非常快,供給的部分可能跟不上。」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現在人口在老化,而且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老化,所以尤其對內科醫師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我們從制度面來講的話,就是說不要讓醫院的醫師一直在減少。」

北榮副院長陳威明:「給這些年輕人(醫師)多鼓勵,那病人跟家屬也要給醫生多鼓勵,現在醫療糾紛的緊張對立,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很多人有醫療糾紛,這種醫療糾紛會導致醫師、醫學生投入這個行業,他會有一點畏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