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朗讀和討論 (Summer read-aloud and discussion)

A new friend we got acquainted with in Atlanta kindly agreed to be the girls’ summer Chinese reading and discussion guide/tutor.  She is quite an educated lady with decades of life experiences and seems to enjoy spending such time with my girls.

In an hour and half, “Charlotte”, who is 15 now, read aloud the following two articles which was recently sent to me online by my family for my own reading.  I figure that articles covering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would serve as great readers for Charlotte and she can learn a ton.  I do print out the article with zhuyin 注音 added in, to facilitate her reading.  I ask that they have a little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afterwards.

 

雪梨滿街都是補習班…一個台灣媽媽的觀察:亞洲父母用「補習文化」毀掉澳洲教育

9/5/2017

15年前,我到澳洲念大學,求學的過程中強烈感受到不同於台灣的學習方式,上課時發現同學們好像都是有備而來,對於教授提出的問題和丟出的話題都能侃侃而談、大方又有條理的陳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分析對方的意見。才體認到,「思考」是我這種習慣單方面「接收」知識的典型亞洲學生很欠缺的能力。

十幾年過去了,從自己親身經驗高等教育回歸到牽著孩子們的手進入基本國教。我深切感受到,亞洲父母在無形中改變了澳洲教育形態。這幾年來,雪梨各地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且一改往日的低調,四處大肆宣傳招生,補習街逐漸被複製到許多雪梨的街道上!

補習班裡,幾乎清一色都是亞洲臉孔,為了考進資優班、菁英中學、有名大學而拼命,補習時間之長之多,那些聲稱為了「更好的教育制度和環境」而千方百計移民的亞洲父母,似乎毫不察覺這些孩子正過著和在原本社會並無太多不同的生活。在很多區域或特定學校裡,補習變成了常態,不補習還會被嘲笑。以我住的新南威爾斯州來說,每年補習教育的營業額可以達到上億澳幣!
就在不久前,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官員宣布,將計畫更改菁英中學的入學考試方式,因為現今的家長已經普遍認為,要讀菁英學校就非補習不可!而根據「非官方」的統計,菁英學校裡有95%的學生是補習考上的。

澳洲的「菁英中學」稱為selective schools,有點像是台灣的明星學校,如北一女、建中、附中等。不同的是,澳洲是12年義務教育,學生不用考試就可以直升家附近的高中,但若想念所謂的菁英學校,則要特別參加「菁英學校聯招」,填志願。說到考試和填志願,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需要我再說下去了…..

根據統計,大部份菁英學校的學生屬於亞裔背景,雪梨的幾間菁英學校,幾乎有90%學生是非英語背景。其他的菁英學校,這樣的學生也占了70~80%。

很多澳洲人不開心,也對補習教育很反感。州政府為了杜絕已經走歪了的補習風氣,宣布計畫更改考試內容及方式,考慮將「一試定終身」的制度改成平均考量考試成績和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情況和表現,例如體育、才藝、義工等。

為什麼?

補習讓孩子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超前,為什麼我們一直想要仿效的西方教育制度卻不要它?
想拿高分,想學得多學得快,贏在起跑點為整場比賽奠立「贏」的本錢和基礎,哪有壞處?

沒有。

因為問題不在補習,而在「補習之後」呢?

我們夫妻也在澳洲從事教育事業,教學對象是大學生、研究生和成年人,在最前線感受到補習成為常態教育一環對社會形態和素質的衝擊。

我們成長於補習風氣沒那麼盛行的年代,那時補習班設立的目的是針對進度較落後,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

從前的學生,讀書、畫重點、抄筆記、發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找題庫練習、找老師問問題、和同學朋友討論、思辨、腦力激盪…。「思考」,是一貫且仰賴的學習方式。這樣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從小學開始練習,到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上不斷磨練精進,務求簡單迅速確實,還要有效率!

出了社會後,工作技巧、待人接物、社會處事的眉眉角角,一樣是按照這個模式學習,只是很多從有書本做依據轉成從生活中擷取經驗。
但是過去十幾年來,學習型態改變了。曾幾何時,學生不再需要自己抓出學習的重點、排出優先順序,也不需要咀嚼思考老師授課的內容,將之轉化成自己能夠吸收的知識。補習班幫你畫好重點、寫好筆記、告訴你這樣考試、那樣答題。

補習,代替了「思考」和「學習」。學生不再認識且了解自己的學習型態和習慣,也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學習模式。

但是一旦進入大學以上的教育,進入社會後呢?

很多學生進了大學之後突然發現,哎呀,老師好爛喔!都隨便教一教,叫我們自己回去讀,然後考試考得都是沒教過的!給他負評!

現在的學生像什麼?

澳洲教授形容得很傳神:「像你要不停拿湯匙把知識餵到他們嘴裡的小嬰孩!」

這些一路依賴補習的學生,沒有自我學習的能力、技巧,也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更可怕的是:沒有學習的意識和熱情!看到這裡,是否有種似曾相識之感?是的,澳洲原本的教育優勢,幾乎被亞洲父母和學生所依賴的補習制度扭曲了!

課堂上總是鴉雀無聲。除了一字一句講給他們聽的以外,學生們不會思考、不會討論、不會思辨,不會做延伸閱讀、不會思考其涵義、不會在學習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自動自發去找相關資訊了解和研究。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是這個時代的孩子卻不懂得利用這些垂手可得的資訊!就算用了,也只是複製貼上頂多再按個讚,鮮少動腦想甚至不懂得過濾。無遠弗屆的資訊,反而成了學習和思考的殺手。

更糟的是,經過了那麼多年的被動學習,終於沒有人逼迫他們、沒有人跟在屁股後面打分數、沒有成績單被人品頭論足了,誰還願意學?教他們如何自主學習,卻被說你偷懶不教他,但是一字一句、白紙黑字準備好講義給他們,他們又懶得看!

學校教育在傳授知識、奠立學習模式、訓練思考能力,社會事本來就無法教,一直以來都不是問題,為什麼「學校沒有教的事」在科技發達、生活富足、平均智商升高的現代反而成為熱門問題?

因為這些需要餵食的學生出了社會依然沒有自我覓食的能力,只是再沒有人有責任餵食他們了,他們不再有人可以怪罪了,只好說學校都沒有教!

放眼市面上的暢銷書籍:人際速成、說話速成、陞遷速成、理財速成…另類的社會式補習法出現了,這些社會新鮮人一直買到自己從新人變舊人,依然沒有意識到應該發展自己的學習和思考能力以因應千變萬化的社會。
我們希望孩子贏在起跑點,希望孩子先跑、先準備,不停地把更多的食物塞給孩子,卻忘了沒有人能餵食孩子一輩子。依賴餵食的孩子,沒有自己謀生的能力:擺脫父母逼迫的孩子,沒有鞭策自己學習進步的動機。
過去幾十年來台灣的整體競爭力下降,父母開始擔心無法提供孩子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

大學擠不進百大、人才不願意留下、畢業學生素質不好、專業下降、技職遭到淘汰、產業產能不佳….. 大家都在問:我們的社會出現了什麼問題?

當台灣父母還在問為什麼時,澳洲已經看見危機了,他們發現「補習班」培養出來的菁英,成績和能力並不成正比!而這些「菁英」進入大型企業或政府單位官居要職後,企業和政府的整體績效和表現水平不再能維持以往的標準,所以現在,澳洲不要補習班教育成為常態,不要那些依賴補習考上好學校的人才。

雪梨有些一位難求的私立學校,現在入學面談時問學生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問你有去補習嗎?」

業界也流傳著不能說的秘密:不要僱用某些「好」學校出來的學生,因為他們很多都是補習出來的,真要做事什麼都不會,也訓練不來,不會思考也不懂變通,連基本的進退應對都不行,標準的很會考試,但是不會做事也不會做人!

父母總是為孩子著想的,當我們總是思考著如何用外力幫助孩子贏在起跑點時,更應該把眼光放遠:沒有這些外來幫助之後,孩子真正剩下傍身的能力是什麼?

這些靠著外來力量跑贏了的孩子,進入職場、到了社會上後誰來幫他?

他們是否真有能力(有心)成為未來的支柱,替國家社會撐起一片天?

當我們抱怨社會競爭力下降、大環境變差了的同時,更該想一想:

明明每個孩子都贏在起跑點了,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還是輸了?

 

「醫師荒」 2022年國衛院:內科缺3527人

6/2/18

過去10年來,形容台灣醫療困境名詞就是「五大皆空」,不外乎工時長、手術風險高、醫療糾紛多甚至是健保給付低,導致沒有年輕醫師有願意投入,不過衛福部研擬對策,在2013年起開始補助五大科住院醫師,一年12萬元津貼,2017年五大科招收率,外科與婦產科、急診醫學科100%,兒科也有96% ,值得注意的是最不理想就是「內科」只有8成招收率,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2022年面臨醫師荒,光是「內科醫師」不足將達3527人,預期心理之下,內科已經開始拉警報!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這邊偏鄉真的是需要人,現在年輕人來,他們真的有他們的問題,很難留得住在偏鄉。」

壯麗山景,這是台灣後山花蓮玉里,偏鄉居民遇到大小病症,能主動來醫院是好事,若不能就只能靠他了。

今年70歲,李晉三高雄人,選擇離家來到偏鄉地區,一週至少一到兩次搭乘專車穿梭鄉鎮,幫居民看病。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心臟不錯啦!不能抽菸,我有聞到菸味。」

山地偏鄉醫療資源很有限,當地居民想看個門診一趟車程到市區至少2小時,部分居民只能在家等待醫師前來。
玉里慈濟醫院醫師李晉三:「年紀大了,沒辦法再這樣做醫療,真的是後繼無人啦!」

玉里慈濟醫院院長張玉麟:「東部地區你要招醫師,都非常非常困難,住院醫師也是一樣,那在玉里等於說是偏鄉的偏鄉。」

一句偏鄉的偏鄉,道盡醫界的困境,現在醫療人員也經常遇到醫療糾紛訴訟 ,甚至是醫療產能不對等諸多問題。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為了瞭解內、外、婦、兒、急診,對專科醫師人力的影響,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對全台醫師發出3萬380份問卷,頗具規模,製作這本醫師人力調查研究報告,震撼醫界。」國衛院將問卷回收之後,一張張統計。

國衛院評估醫界五大科,2022年面臨醫師荒,光是內科醫師不足將達3527人、外科缺1519人、婦產科未來仍會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約216人、兒科診所,如果只看20歲以下就醫民眾大約缺87至361人,依照緊急醫療評鑑標準推估,未來急診人力短缺將達到604人。

共同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張毓宏:「推估出來的資料,我們會發現說,其實台灣的醫療服務的需求上漲非常快,供給的部分可能跟不上。」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現在人口在老化,而且以非常快的速度在老化,所以尤其對內科醫師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我們從制度面來講的話,就是說不要讓醫院的醫師一直在減少。」

北榮副院長陳威明:「給這些年輕人(醫師)多鼓勵,那病人跟家屬也要給醫生多鼓勵,現在醫療糾紛的緊張對立,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很多人有醫療糾紛,這種醫療糾紛會導致醫師、醫學生投入這個行業,他會有一點畏怯。」

2 thoughts on “暑期朗讀和討論 (Summer read-aloud and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Twitter picture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Twitter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